文物修复大体可分为三类,即研究修复、展览修复和商业修复。三种修复虽在目的、方法上存在差别,但在保持文物的原质、原味上仍是相同的。修复者需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美术功力作为支撑,否则会失掉文物的古韵。因此文物修复师需要高超的修复技术。
文物修复工作一般需要经过光谱分析、绘图、粘补、加固、补型、金箔回贴等多道技术工序。
加固:用注射器将液体加固剂对准风化的文物注射,加固剂通过石质孔隙渗入文物体内,从而对被风化的砂岩进行加固。
补型:是对文物缺失部位的修复方法,补型时要根据史料、造型本身的对称性,辨别出残缺部位原本的模样,再对缺失部位延伸造型。如果找不到依据,宁愿保持原样,也不能擅自发挥。补型的原料也极其严格,比如砂浆要用由文物所处地相同质地砂岩磨成的粉。
金箔回贴:这是修复的另一重要环节。若用新金箔修复,既不符合文物保护原则,也缺乏历史厚重感,一般采取把多余的旧金箔分层,再移植到空缺处的方法,也可理解为“植皮手术”。
在这个环节中,修复师要用镊子揭取严重起翘、卷曲和脱落的金箔,并将其按手的编号装入密封袋中。之后,要用熨斗进行平整软化,再用手术刀逐层分离,然后进行除污、压平,最后按色泽和完好度分类。由于旧金箔既薄又脆,处理起来必须十分小心,工作人员往往要屏住呼吸。
文物修复师不仅要具有相当的历史、绘画、文字功底,还要掌握—定的化学、物理、美学、材料材质知识。除了专业技能,还需要有超强的耐心、高度的责任心和坚强的毅力。文物修复是一项非常细致且耗时很长的工程,要做到慎之又慎,不能有一点马虎。文物也有生命,手术不允许失败,否则一段历史也许就此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