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届生身份拥有着更多的就业机会,相对而言竞争压力较小,同时很多城市拥有一定的政策扶持,所以应届生身份在找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优势,应届生应该充分利用这一身份,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基础。
通常以下几种情况会被视为失去应届生身份:
1.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保:对于绝大多数的招聘场景,尤其是公务员、事业单位、央国企等单位的招聘,一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正式签订了劳动合同,并且用人单位为其缴纳了国家法定的“五险”(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那么就会被认定为已经落实了工作单位,从而失去应届生身份。例如,某毕业生2024年7月毕业,8月与一家企业签订劳动合同且企业开始为其缴纳社保,那么该毕业生就不再是应届生了。不过,上学前或本科毕业后考研期间有社保记录,一般不影响后续阶段的应届生身份判定。
2.超过择业期:国家规定的高校毕业生择业期一般为两年,有些地方延长至三年。在这期间,如果毕业生未落实工作单位,其户口、档案、组织关系保留在原毕业学校,或保留在各级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各级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和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可按应届高校毕业生对待。但一旦超过这个期限,无论是否有过工作经历、是否缴纳过社保,都不再具有应届生身份。比如,2022年7月毕业的学生,到2024年7月之后(择业期两年已过),就不再是应届生。
3.档案被调离学校或相关就业管理机构:毕业生毕业后,如果档案从学校或原毕业学校的相关就业管理部门(如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调出,进入到社会人才市场或其他非指定的档案管理机构,也可能会被认为不再是应届生。不过这种情况的判定相对较为复杂,不同地区和单位的具体认定标准可能会有所不同。
4.未在规定学制时间内取得毕业证书:如果学生在规定的学制时间内没有完成学业、取得毕业证书,或者出现延迟毕业等情况,那么在超过规定毕业时间后,也不再具备应届生身份。比如,正常情况下本科四年应毕业,如果因为某些原因延长了毕业时间,在超过正常毕业时间后才拿到毕业证,那么在超出的这段时间内就不属于应届生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