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经济不景气,人们的消费就会转向购买廉价奢侈品,对于大部分女性消费者来说口红虽非生活必需品,却兼具廉价和粉饰的作用,能给她们带来心理慰藉。
一.定义
经济危机之下,消费者的购物心理和消费行为等都发生了变化,普通消费者个个都变成了砍价高手,经济危机也使得如口红这类的廉价化妆品和文化类的产品出现了大卖。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首次提出的“口红效应”经济理论。
二.产生原因
经济推动消费者购物的欲望。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首次提出的“口红效应”经济理论。
2008年的世界性经济金融危机,给“口红”带来了市场。美国媒体称,口红、面膜等护肤化妆品销量开始上升,与此同时放松消费也很受当下消费者欢迎,这与其他大众商品和奢侈品的低迷销量呈现出鲜明的对比。
在经济萧条时期,人们的收入和对未来的预期都会降低,这时候首先削减的是消费者对那些集中消费的热情,如买房、买车等。
心理的改变
由于替代效应大于个人收益。人们的收入减少,正常情况下人们的消费也会减少;当人们放弃购房、购车等昂贵商品的消费时,她们往往会把手中的钱用于消费那些昂贵商品的替代品——“廉价的非必要之物”,由此产生的替代效应推动着口红效应的出现。
三.影响范围
当然首先是对昂贵物品行业有一定的冲击,在经济萧条的情况下,消费者很难选择昂贵的物品进行消费。买车买房需要大量的资金,普通的人根本消耗不起。
其次便是口红一类的廉价非必要物品,据统计美国1929年至1933年工业产值减半,但化妆品销售增加;1990年至2001年经济衰退时化妆品行业工人数量增加;2001年遭受9·11袭击后,口红销售额翻倍。
经济萧条造就娱乐产业的兴起。而且在美国当时电影等娱乐行业一直是“口红效应”的受益者之一,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危机时期正是好莱坞的腾飞期,而2008年的经济衰退的同时也都伴随着电影票房的攀升。
也表现在对游戏动漫的追捧。日本市场调研机构发布的消费统计数据显示,在经济的影响下虽然其他行业停滞不前,但游戏机行业产品却销量大增,甚至其中很大一部分产品成为日本玩家迎接新年的首要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