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毕业,普通的法学生们发现的残酷事实是:自己并没有资格任意挑选城市,而往往是城市在挑选你。
以目前云集清北人政贸等最顶级法学院的北京为例。
北京的就业竞争可谓是全国最高了。从本硕院校的知名到雅思托福的成绩,全方位的要求,力争选出名校中最顶尖的一批学生。即使是法大的毕业生,绝大多数也很难进入顶级律所,大多只能进入中小律所。
我们再来看看北上广的市场容量
京沪庞大的法律市场容量上演了一出律师业发展的“双城记”,两市的创收总和占整个中国法律服务市场的40%。
很多人也是因为看到这一点,认为京沪遍地是黄金,自己也可以去捡一把黄金。
但是这个美妙的数据背后是发达的一线城市更强烈的二八定律,百分之二十的顶级律师瓜分了百分之八十的好业务,剩下百分之八十的律师在争抢百分之二十的次等业务。
居于京沪的顶级律师斩获了大多数案件,而不是普通小律师。如果能力等各方面不是非常出色的话,出头的几率又有多少呢?
而与此相反的是,在二线城市,律师行业的平均学历程度并不算高。大多出身地方性法学院,清北人政贸这类名校的毕业生在其中算是凤毛麟角。
以热门的几个二线城市为例,毕业后身无分文的你,在那里入职成为一名新律师,那你将获得以下补贴待遇:
南京:可申请30平方米左右的公租房或600至1000元的租赁补贴
长沙:两年内分别发放每年1.5万元、1万元、0.6万元租房和生活补贴;博士、硕士毕业生在长工作并首次购房的,分别给予6万元、3万元购房补贴
武汉:到新城区工作的本科生,每年补贴1万元,持续补贴2年
杭州:硕士研究生每人2万元,博士研究生每人3万元
对于一个初出茅庐,刚到新地方扎根的年轻人来说,这些都是拿到手的实打实的钱,足够最初的安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