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立信任关系
诚恳的态度
记者需要展现出真诚和友善的态度。在与采访对象初次接触时,微笑、眼神交流和礼貌的问候都能拉近彼此的距离。例如,在采访一位经历过灾难的幸存者时,记者要以温和、关切的语气开场,表达对对方遭遇的同情,而不是急于提问,让采访对象感受到记者是真心关注他们的故事,而不是为了完成工作任务。
表明身份和目的
清晰、准确地向采访对象说明自己的身份和采访目的。很多时候,采访对象的抵触源于对记者身份或采访意图的怀疑。记者可以出示自己的记者证,并详细解释报道的主题、受众以及报道可能产生的积极影响。比如,在采访一家企业的创新举措时,向企业负责人说明报道是为了向同行业分享经验,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以此消除对方的顾虑。
二、充分准备
了解采访对象
在采访之前,尽可能多地了解采访对象的背景信息,包括他们的经历、观点、兴趣爱好等。如果是采访一位知名科学家,熟悉他的研究领域、近期的科研成果以及他在科学界的地位,会让采访更有针对性。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可以提及这些熟悉的内容,让采访对象知道记者是做了功课的,从而更愿意配合。
熟悉采访主题
对采访主题有深入的理解,能够让记者在采访中更加自信和专业。例如,在采访关于环保政策的实施情况时,记者要了解政策的具体内容、出台背景、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等。这样在面对采访对象的质疑或者回避时,可以用专业知识来引导采访继续进行。
三、灵活调整采访策略
改变提问方式
如果采访对象对某些问题表现出明显的抵触,可以尝试换一种提问方式。比如,从直接询问转变为侧面询问,或者从封闭式问题转换为开放式问题。在采访一位不愿透露商业机密的企业家时,不要直接问敏感的财务数据,而是询问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是如何形成的,通过这种方式可能会获得一些有用的信息。
寻找共同话题
在采访中寻找与采访对象的共同话题,以此建立共鸣。这可以是共同的兴趣爱好、相似的生活经历或者对某个问题的共同看法。例如,在采访一位老年艺术家时,如果记者也对传统艺术有一定的了解,可以先从共同喜欢的艺术作品或艺术流派聊起,缓解采访的紧张气氛,然后再逐渐引入采访主题。
四、尊重采访对象的感受
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不要急于催促采访对象回答问题,尤其是当他们需要时间来整理思绪或者情绪比较激动时。在采访一位受害者家属时,要耐心等待他们平复心情,在合适的时候再继续提问。同时,也要尊重采访对象的个人空间,避免让他们感到过于压迫。
保护隐私
向采访对象承诺保护他们的隐私,尤其是在涉及敏感信息时。如果采访对象担心自己的隐私泄露,他们可能会拒绝接受采访或者在采访中有所保留。记者要明确告知对方哪些信息会被保密,以及报道中会如何处理这些信息,让他们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