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分析师是指专职从事互联网信息监测、舆情态势分析、舆论环境研究、网络危机处置等工作,为各级党政机构、企事业单位以及个人提供互联网信息监测、分析和咨询服务。他们从庞杂的海量网络信息中,提取有价值的内容,对其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判,为服务对象了解互联网信息,观察网络动态,处置舆论危机提供决策参考。
2013年9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将网络舆情分析师正式纳入CETTIC职业培训序列,授权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负责全国网络舆情分析师的培训和考核工作。参加培训并考试合格者将获得人社部认证的《网络舆情分析师职业培训合格证》,该证书今后将成为网络舆情分析师的职业证明和从业凭证。
这些人有时也被误解、戏称为“网络特工”。
工作性质:独立的第三方
互联网日益成为多元价值观的表达空间,各方利益的博弈场。这种情况下,舆情分析师能否提供独立客观的分析报告
坚持理性和建设性是基本的职业准则。听不听’和‘用不用’是一回事,但‘说不说’和‘准不准确’则是舆情分析师的职责所在。”
作为网络舆情分析师,在分析的时候如何做到不参杂个人情感倾向,真正做到站在第三方的角度去研判分析和解读一个事件。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助理、主任舆情分析师谷文杰介绍,网络舆情分析工作与其他分析工作一样,有着严格的工作流程和数据要求,同时还有相对应的报告内容会审制度,能在最大限度上摒除个人情感因素对研判结果客观性的影响。
另外,谷文杰还强调,网络舆情分析师的职业素养也对网络舆情分析结果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针对网络舆情分析师在工作中是否会存在数据造假的问题,他表示,“如果网络舆情分析师向服务对象传递了假信息,势必会对服务对象的工作造成负面损害,然后会被服务对象弃用,进而失业,你觉得有人会拿自己的饭碗当儿戏吗”
网络世界鱼龙混杂,这就为舆情分析师的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如何对未经验证的网络言论保持清醒的头脑,如何在面对社会强势和弱势群体之间的冲突时保持平衡,如何排除各种主观因素的干扰,如何避免被某些网民的“刻板印象”和“标签”所左右分析师们必须在实践的基础上谨慎探索、独立判断。
据介绍,舆情分析师们针对地方舆情应对能力排行榜,在辩论中不断提出新的问题,讨论评估研判结论。不同观点的碰撞已经成为舆情分析师们工作的极大乐趣,坚持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团队协作已经成为工作惯例。
实际上,第三方身份也为分析师的工作带来了必要的便利。
第三方这个身份可以让我们更方便地接触官员、专家、媒体人士和网络意见领袖、论坛版主等各个群体,这对于了解各方观点进而做出客观平衡的结论很必要。”人民网《网络舆情分析师手册》中这样写道:“资深的舆情分析师,基本都是具有广泛而相对稳定人际关系的‘网络社会活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