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古文字承载着中华文明基因,对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丰富人类文化、文明交流互鉴都有重要意义。
以早期出土文物上的文字资料为主要研究对象,古文字学聚焦殷商甲骨文、西周和春秋时期青铜器上的铭文、战国和秦汉时期的简牍帛书等内容。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由于涉及多学科领域,人才培养周期长,培养单位不多且就业岗位较少等原因,全国从事古文字研究的人数比较匮乏。古文字学也因而被视为“冷门绝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首先可以提高学生认读古文字的能力,拓展与完善学生的古文字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字学素养,增强对中国古代文化、历史知识的掌握。进而可以引导学生深刻了解汉字背后的原始思维和文化,陶冶艺术情操,提升科学人文素养。其次,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文明古国博大精深文化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对古文字与汉语史研究的关系有更深的了解,进而培养学生自主的运用其中的方法和理论对汉字结构的正确解读和分析的能力,从而达到对古文字本身所具有的文化意义的解读。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讲授法,并结合一定的出土文献阅读,提高学生独立释读、解析文字与文化的能力,从而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学以致用。
基础理论课程:
文字学概要、甲骨文通论、金文通论、战国文字通论、简帛文献学、《说文》与古文字字形、夏商周考古、战国秦汉考古、石刻学导论、中国古代史、古代汉语、诗书易导读、《春秋》三传导读等。
就业前景:
古文字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各级考古、文博单位从事出土文献材料的整理、解读、普及、策展等工作;在国家及各省市文教部门从事传统文化普及、宣传等工作;在地方史研究机构、出版社等相关部门从事古代文献以及出土材料整理、出版等工作;在中小学和高等院校从事教学和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