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正值求职季,高校毕业生即将走向职场,开启人生新篇章。但不谙世事的大学生由于长期处于校园的保护下,初入社会求职时往往缺乏经验,对很多“招聘”及“职务”都不是很了解。因此一些不法分子将目光锁定了毕业生求职者群体进行欺诈,让人不得不防。
求职不易,还需警惕,大家努力收获offer的同时,也要小心“求职陷阱”,避开各种套路和骗局。
陷阱1:招聘公司与职介所是一家。
对策:遇到这种情况应聘者首先应要求对方出具公司的相关证照,同时理性看待“优厚”的薪酬。正规的招聘决不可能如此随意地通过面试。其实,招聘方就是职介所的一员,他们利用的是应聘者急切的心情和渴望得到高报酬的心态。
陷阱2:虚假信息让应聘者防不胜防。
对策:应聘者可以通过了解对方公司的实力和工作性质来判断该信息的真实性,千万不能被“高薪”所蒙蔽。天上并不会真的掉下馅饼,也不会有白吃的午餐。陷阱3: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对策:这种方式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和欺诈性,应聘者过了一段时间才会发现上当受骗。所以,应聘者在接受工作之前一定要擦亮眼睛。
根据我国法律,业绩不好,不等于其不能胜任工作。《劳动法》中的不能胜任工作,是指不能按要求完成合同中约定的任务或者同工种、同岗位人员的工作量。
再有,员工即使不能完成劳动合同中所约定的工作,不能胜任工作,用人单位也应该对其进行调岗或培训,必须给其工作机会,如果经过调岗或培训后,员工还是不能胜任,才能辞退。
陷阱4:软硬兼施骗完开溜。
对策:应聘者万一碰到被骗子威胁恐吓的情况首先要想办法脱身,然后再拨打110报警。
陷阱5:巧立名目乱收费。
对策:只要是在用工过程中,以这些名义进行的收费行为都是违反劳动法规的。应聘者完全可以不交并向劳动部门投诉。
陷阱6:跨省招工行骗。
对策:按照劳动法规,跨省招生必须出具本单位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劳动力市场主管部门的证明。
广大毕业生要通过合法的、正当的、信誉良好的信息渠道来了解招聘信息,可以到各地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公共招聘网站,以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推荐认定的诚信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网站求职。通过多种途径了解用人单位背景,不盲目轻信。接到招聘邀约后,及时和有一定社会阅历的亲朋好友沟通情况,冷静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
高校毕业生求职时要详细询问岗位信息、工作内容,不能只看表面。避免入职后发现实际工作与预期有出入,浪费求职时间和精力。